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海南体育网 >> 冰雪

陶瓷产业是否步入产能过剩时代上.蹭飞

发布时间:2021-03-02 16:06:08

编者前言:

月18日,工信部在发布的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春季报告中称,中国工业经济呈现出回升向好的运行态势。但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仍然面临六大困难,多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而此前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次提到了产能过剩问题,指明当前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据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指导意见》即将出台。

自己也步入年收入20多万的行列。作为80后大学生对于陶瓷产业而言,“产能过剩”是个老话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现在国家的产业政策更加趋向于有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因此,“产能过剩”这个老话题里也就包含了更多的新意。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经济思维幼稚病”患者,遇事爱一刀切和简单化,在他们的思维和行事逻辑里,“产能过剩”不是主谓短语,而是超级形容词,这个词可以放在任何行业之前作为定语,譬如产能过剩的家具行业,推而广之,产能过剩的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的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纺织行业……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因此,“经济思维幼稚病”者建议,需要对产能过剩这一怪物施以重拳出击。企业必须经过阵痛,以变革的方式,使得落后的生产力进行改天换地,“旧貌变新颜”。支持这一改革思潮的思想基础是:认为存在一个比市场更高明的人,这个人可以看透市场的全部需求和供应信息,然后作出优劣判断。

仿若产业升级是“万金油”,就恰似“斧标”驱风油,抹一抹,立马祛风辟邪。只要产业结构一调整,经济立刻逢凶化吉。

而企业一旦被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就免不了身世凄凉,命运凋零的结局。这样的“杯具”具有两面性,从官方的解读是,过度投资造成产能过剩,结果是产生资源无端浪费。

在中国,产能过剩成了一个魔咒,谁都可以拿来对企业下咒。“产能过剩”成了解释一切经济问题的归因和总根源。这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思维幼稚病”。

要给一个企业或行业下产能过剩的诊断,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产能过剩。

产能———Capacity,在英文中指的是生产能力。产能其实是一个技术参数,关联反映企业的加工能力、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组织技术条件等多重因素。所谓产能过剩———Excess Capacity,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的概念。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施以全方位的参照,才可以做是否产能过剩的诊断。中国陶瓷业的产能参照物,首先是国外的陶瓷业的产能。从这个参照物角度看,中国陶瓷业没有过剩的产能。

意大利曾是世界瓷砖生产第一大国,但意大利走的是设计立业的基础,而不是在资金蜂拥下的劳动密集型扩张。虽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就已取代意大利成世界瓷砖生产第一大国,但中国建陶的主要竞争者并非自己曾经追赶的意大利、西班牙等高档产品生产国,而是巴西,土耳其,甚至是越南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当我们忧心产业过剩的同时,东南亚地区正在大肆从我国引进建陶生产线、压机、辊道窑、抛光机等设备,在第一时间里,培育着自己的产能。

欧美—中国—东南亚,标杆者、追赶者、追随者,在这三者清晰的产业链中,可以发现一条不变的强大商业逻辑,即自下而上,自外而内的模仿超越。看看东南亚汹涌的生产力,你就会发现,自由抉择的美丽所在,特色是不同国家乃至企业提升竞争力,拉长产业链的核心命脉。

当泰国陶瓷行业从中国进口部分生产设备和色釉料,生产日用陶瓷,产品出口到欧美国家时,泰国是经济驱动的自我抉择。当然,中国陶瓷企业也应该走出去,跑到海外设厂置换身份,成为当地法人,获得原产地商标或相关证明。

无论是民间行为、还是国家意志,“走出去”背后都携有浓厚的自由经济的市场意识,那就是在变革的环境中寻找新的良机。套用民间人士的解读,资本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都是逐利的,面临潜在的市场,幻想倍增的利润,任何企业都逃不开为资本保值增值的驱动力。

以我们零距离观察的陶瓷行业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金的充分供给、技术进步加速和投资增长体制瓶颈的弱化(政府放松对行业准入的管制)的作用下,大量资本杀入陶瓷行业,造成供给能力加快增长。资料显示,2010年的建筑陶瓷市场容量将比2005年增长 0%左右,达到1 00亿元;而中档市场的比例将提高5%左右,年需求量将达到450亿。

从国际化的大市场观和视野看,陶瓷行业的产能,插上自由经济的翅膀,就可以避免过剩。只要变革扩展,产能就会找到市场。市场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公平的。不为官方,不为企业,只为趋势,发源民间,存于自由。凡自由抉择,皆否决产能过剩。

小孩免疫力低身材矮小
伊春治疗牛皮癣哪好
昭通白斑疯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