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作家张庆国的一部
发布时间:2020-04-22 19:09:26
发现历史与家国的复杂
周明全(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不久前,我们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作家张庆国的一部小说集,书名叫《如鬼》。这部书里有7部中篇小说,是张庆国近三十年小说创作的缩影。张庆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在《花城》杂志发表中篇小说,后来写的作品大多数发表在 《人民文学》《十月》《当代》《中国作家》《花城》《钟山》等杂志上,最新发表于《人民文学》的中篇小说《马厩之夜》,被中国的三家著名选刊在重要位置给予转载,《南方文坛》接着发表了相关讨论。
早在2000年左右,作家王安忆有一次接受记者访问,谈论当年度的中国小说,提到4个人,曾把张庆国的小说《黑暗的火车》与当年莫言和陈应松的作品并列谈论过。《人民文学》主编、评论家施战军,《芳草》杂志主编、作家刘醒龙也对张庆国的小说给予了充分肯定。评论家张莉在《2000年中国小说年鉴》中,专门推介过张庆国的小说《如鬼》,对他的小说掌控力大加赞赏。
对张庆国小说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入理解。
张丽军(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云南作家我原来了解不多,施战军老师有一次跟我说,云南有很多出色的诗人和作家,特别推荐了张庆国。后来我把张庆国的小说找来看,非常惊讶,他的中篇小说《水镇蝴蝶飞舞》《如风》《如鬼》等,写得很好。小说叙述逻辑、结构、人物形象,都不错,里面有 暗器 ,吸引人欲罢不能。
他的小说有一个特点是气氛的引导,《水镇蝴蝶飞舞》 始终贯穿着蝴蝶符号,牛医生医馆的招牌也是一个蝴蝶,很奇妙。当然《水镇蝴蝶飞舞》里的很多人物,身份什么几乎没有交代,太随意。《如鬼》写成长篇好像更合适,容量太大,很多未解的家族秘密和中国历史秘密等,还可以展开。
崔立秋(文学博士、《河南日报》编辑):《如鬼》 的意义是写出了这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恐慌与虚弱。小说中有一些父亲跟 我 讨论 鬼 的段落,出现 心中有鬼 , 我们心里有鬼吗 这样的文字。这是对当下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指认。对历史的指认比较容易,对当下指认却很困难,中国作家对当下经验的指认和命名太少了,《如鬼》 中家人找不到爷爷奶奶的坟,在坟山迷路,还写出了我们对身份认同的焦虑感。
申霞艳(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花城》兼职编辑):张庆国的《如鬼》这部书,是按时间编的,从中可以确切地看出来,从1996年到今天,张庆国写作上的进步,包括他对于世界关怀的加深,题材的扩展,有一个东西他持之以恒,让我印象很深,就是他的语言。
我凭直觉认为张庆国一定有写诗的经验,他的小说《如风》里有一段文字非常细致,非常美,把那段文字分行,就是诗。张庆国小说中的一些比喻像《如风》中的性描述,用船和水来比喻,非常诗意化,不露骨,很含蓄。好的小说语言偏离了日常样式,也是为了发出作家特殊的声音和一己的看法,张庆国做到了这一点,我非常欣赏。
李云雷(文学博士,《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张庆国的中篇小说《如鬼》和《马厩之夜》对我触动比较深,我认为他的能力在于可以面对复杂事件。现在的中国作家写小说很容易简单化,张庆国却在努力处理复杂问题,把它艺术化。《马厩之夜》讲一个伦理道德困境的故事,张庆国想通过这部小说探讨一些终极问题,比如伦理跟民族的关系,跟战争的关系等,小说很有冲击力。
我们从历史角度看,会发现《如鬼》这部小说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整个中国家族观念或者家庭观念在二十世纪变化的一个缩影。现在的城市家庭观念,正从大的历史中过渡,有很多微妙复杂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如鬼》中被很好地表现了出来。那些具体事件,有一定的象征性,离我们的根、我们的故土、我们的传统,确实是越来越远了。
刘大先(文学博士、《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先谈张庆国的两个写历史的小说,《洋枪》和《马厩之夜》。这两个小说的语言都非常考究,都在处理历史,《洋枪》是非常短的小说,讲几个外国冒险家,也就是间谍,去云南的大山深处找矿,带来几枝洋枪,枪的下落产生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罗生门叙事,不同的民间传说给了一个答案,提示了一个方向。这个小说提示我们,认识历史有各种途径,而且各有各的合理性。
《马厩之夜》的视角与宏大历史记述的抗日战争不太一样,选取的是被遮蔽的角度,而且还是一个性别视角。张庆国对曾经被遗忘和被遮蔽的视角充满同情,非常有悲悯精神。身处历史中的那些主体,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后来者的叙述给予了当事人一个历史的宽容,非常重要。
项静(文学博士、上海作协研究室):把复杂的经验艺术化,我觉得有两个路径,一个就是如何处理虚与实。《无事生非的雨季》这部小说是一个实验,张庆国想颠覆自己从前的作品,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女性只是陪衬,《无事生非的雨季》 不同,整部小说都在条缕明晰地写女性,通过她们的谈话,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对女性作了特别细致的铺排。
第二个是张庆国在创作谈中说的,以轻写重和化重为轻,他认为好小说要能把落在地上的石头写成浮在空中的烟云,《如风》和《如鬼》这两部小说的背后,有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意识形态、权利、人性和政治的对立等话题。这些东西被处理成文学意象和艺术氛围,都是不明晰的东西。他说的几句话特别好:小说写明白了俗气,写怪异了无趣,写的与现实太有关显得多余,与现实无关也多余。这就是我们喜欢的小说美学,它的模糊性,这类作品的品质都很高。
发现边地写作的特质
张晓琴(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李敬泽在演讲中不止一次提到文学的边疆、文化帝国或文学帝国大版图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中国视野文学批评前提下,来看张庆国的作品,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张庆国的小说,完全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文学帝国版图中特殊的边疆文学的东西。
我特别要说张庆国小说的阴性叙事,这方面他跟苏童有极强的相似性。张庆国小说中的人名设计、玫瑰、青丝、水镇地名、蝴蝶的意象、黑暗的火车,都很阴柔,还跟爱欲和生殖密切关联。他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学版图中西南边疆的大气象,如果云南文化特征再彰显些,张庆国的小说会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有重要的位置。
北乔(作家、批评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办公室副主任):我对《如鬼》这本书有敬畏,敬畏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张庆国小说中有很多人性的东西,是我们无法书写的。第二,他的小说特别好读,叙事中始终埋藏着小说的阅读动力,中国传统里的一个说法叫知黑守白,或者知白守黑,说的是空白的地方有更多内容,在他的小说中我看到了这种东西。第三,就是敬畏。
闫秋霞(评论家、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张庆国小说中有一个现象引起我的注意,女性都是欲望载体,在男女双性的关系之间,男性是被动的,被诱惑的,最后都落荒而逃。小说写了婚外情,男女之间的欲望,这种欲望暗流涌动,来自个体生命的苏醒。女性是欲望的载体,男性不能自语和自持,张庆国就出来捉鬼,捉鬼以后怎么办?张庆国也迷惑,甚至绝望,所以他的小说大多是悲剧结尾。
王晴飞(文学博士、安徽社科院文研所):《如风》的语言干净利落,有诗意,叙事从容而丰满,让作品在故事之外还有可体味的东西。《如鬼》中的 鬼 一是写实层面的迷信,二是人的软弱和恐惧。这个作品真正好的地方是,从冷漠和坚硬的背后,写出了温情和软弱,伟大的作家都很残酷,但光有残酷不够,还要有爱和同情,到达这一步,才是好作家。
叶君(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教授):张庆国的可贵是写实性,今天的很多作家丧失了写实能力,面对当下问题都绕着走,让人非常失望,看到当下人性的扭曲,作家要有担当意识,应该直击它、直面它。有人说当下的写作有很大限制,这也怕,那也怕,情况没有那么严重,是作家写作时把自己阉割掉了。作家总是关注过去,久而久之,写实能力也就丧失了。
谈点不足,我感觉在表现现实的格局上,张庆国的小说视野可以再开阔些,反映的社会问题再集中些,还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刘涛(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对《如鬼》我略持疑义,它肯定是一部有政治意义的小说,张庆国写这部小说有很大抱负,选用迁坟来写很妙。迁坟是一个结,通过这个结,能看到非常多的东西,鲁迅的《在酒楼上》也谈到迁坟,也有鲁迅自己的结。但我觉得《如鬼》相对简单了些,对二叔三姑这些人物的处理和评价,还不够丰富。
傅逸尘(评论家、《解放军报》编辑):我有一个判断,认为中国当代小说家写故事第一,写人物第二,最欠缺的是写人物关系。现在的中国作家写实能力较差,不敢面对实在的生活,不敢面对人物关系,张庆国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他的《如风》和《无事生非的雨季》我都很喜欢,我喜欢的原因,在于它把两组人物关系表现得很好,王秀芬和毛妹如何一步一步走近?他写得很细,很合理,丝丝如扣。张庆国小说中并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内容,一组人物关系就坚实地立在那儿了,这是作家的功夫。
徐刚(文学博士、《文学评论》编辑):张庆国小说是城市小说的一种典范,城市是陌生人的社会,一定会写到偷情、凶杀,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个元素,有人觉得张庆国的城市小说里偷情是不是写得太多了?我觉得不是,偷情是现代小说的重要内核,现代名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偷情,张庆国写这些事很有分寸,非常干净,很节制,文字的真正指向是偷情背后人心的荒芜。
张元珂(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张庆国小说的叙述语言非常精致,但我们知道小说语言是一个综合系统,叙述语言是基本的东西,我经常有这种怀疑,小说语言和事件的关系是叙述性的吗?如果只有叙述语言或者叙述语言太多,我觉得对小说的表达并不好。小说有三个要素:故事、环境和人物。故事可以叙述,环境和人物要靠描写语言去实现。张庆国的小说语言叙述性多了些,尽管他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描写语言应该大于叙述语言,因为小说追求的终极不是仿真性,而是事物的真切质感。
郑润良(文学博士、福州武警指挥学院大校):张庆国的小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面生活,具有内在的戏剧性与紧张感。以《如风》和《菊花堂》为例,这两部作品有几个共同点:第一,戏剧性很强,一直保持着内在的紧张感,这种戏剧性与紧张感是围绕着人物关系自然而然产生的,对应了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混杂、暧昧,以及潜在的危机。第二,两部小说都有一个人物是警察,警察是维护正义的化身,但在这两部小说里,形象都不那么光辉,外表强大,内在虚弱,有很多意味值得我们思考。第三,两部小说的结尾,都暗示了当代人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这种内涵甚至可以联想到鲁迅一些小说的结尾。
(小标题为编者拟,有删节)
三亚牛皮癣专科医院小孩不爱吃饭什么原因老年性关节炎能治好吗
月经推迟经量少怎么办糖尿病胃轻瘫腹胀症状有哪些
奥利司他胶囊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