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经期经后姨妈痛大不同辩证施灸最关键节能
发布时间:2020-09-25 13:51:36
经前、经期、经后,“姨妈痛”,大不同!辩证施灸最关键!
灸友们都明白艾灸调理痛经的效果非常显著,通常我们工作中有效率都在90%以上,然而,同样是艾灸,有些人却总是质疑为何我艾灸调理痛经就没效果呢?那么,你知道吗经前、经期、经后,痛经的病因完全不同!只有辨证了解自己属于哪种症型的痛经,才能针对性调理。如果只是简单地艾灸肚子或三阴交,效果当然差强人意。因此,我们一直在反复强调辨证配穴的重要性。速戳正文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指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小腹痛,或伴腹胀、乳房胀痛、胸胁胀痛及其他不适症状,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中医眼中的痛经
中医认为痛经主要出于以下三种情况:
肝郁气滞:多因情志不调、肝郁气结、经血行径受阻所致;
寒邪郁结:多因经期受寒或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郁结所致;
精血亏虚:多因先天体弱或大病久病、气血虚弱、精血亏虚、胞脉失养所致。
痛经的不同时间节点是辨证施灸的重要参考因素。因此,在调理痛经时,应当据此辨证配穴,这是纠正生理紊乱、改变病理进程的关键所在。
经前痛经,根在气滞
常见症状(经前一周):
胸闷烦躁、易怒忧郁、乳房胀痛、胸肋疼痛、头昏头痛、睡眠较差等。
关键词:
疏肝行气
经前不适归咎于肝经。因为经前一周,人体处于阳长阴消的状态,肝火旺盛。肝经者,气也肝火乃至肝经中的阴血、阳气,都统归于肝气的功能表现。现代女性事业家庭两不误,默默承受各种压力,长期压抑就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产生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津血瘀在乳房就会形成结节,比如乳房胀痛就是明显的肝经例证(乳房走肝经);津血瘀在子宫就会导致经血结块。经前痛经临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症状随患者的情绪变动而加剧或缓解。因此,经前痛经可归纳为肝气郁滞,血阻胞宫。故而,调理经前痛经当以理气为先,重在疏肝行气。
《血证论》云: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可见,只有郁结的肝气得以条达、宣发,人才能心情舒畅,各种不适症状才能得以解除,经期才能将瘀滞在子宫中的瘀血排出体外。
艾灸取穴
主穴:关元穴、三阴交穴、地机穴;
配穴:太冲穴、血海穴、肝俞穴,胸胀加阳陵泉穴。
经期痛经,根在血瘀
常见症状:
小腹胀痛、经量少或血流不顺、经色紫暗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开始缓解;月经结束后,疼痛随之消失。
关键词:
活血化瘀
留得一分瘀浊,影响一分新生,因此行经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排出经血。行经期出现痛经,多因血行不畅导致血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道理。血瘀从何而来?寒则凝,凝则瘀,血瘀多因寒凉所致,尤其在行经期前一周,气血下移于子也是在医院门口站了20分钟宫以备经血排出,一旦受寒就会造成寒凝血瘀的生理现象,经期经血就会排出不畅。因此,经期痛经可归纳为寒邪凝滞,血瘀胞宫。故而,调理经期痛经当以化瘀为先,重在活血化瘀。
根据行经期生理结构的特点,活血化瘀当以温化为主,围绕温通经络、散寒化瘀进行。经络通了,寒气就散了,血液就不会凝滞瘀堵,瘀血化了,疼痛就减轻了,子宫也清爽了,月经排出也就顺畅了。
艾灸取穴
主穴:关元穴、三阴交穴、地机穴、至阴穴;
配穴:血海穴、膈俞穴、八髎穴、合谷穴。
经后痛经,根在血虚
常见症状(经后一周):
小腹隐痛、腰酸背痛、心悸失眠、乏力倦怠等。
关键词:
滋阴补血
经后痛经归咎于脾虚、肾虚或脾肾两虚。因为经后一周,最显著的生理特点是经净后血海空虚。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不足就会导致血量减少。肾藏精,精能化血,肾精不足,血液的化生也必然受阻。因此,一旦脾虚、肾虚或脾肾两虚,就会化源匮乏,导致血虚,表现在经后就是小腹隐痛、腰酸背痛、乏力倦怠;表现在经期就是经量少、经色淡、闭经。因此,经后痛经可归纳为脾肾虚损,血液亏虚。故而,调理经后痛经当以补血为先,重在滋阴补血。
脾肾为生血生精的根本,健脾补肾可生血、养血,补充经期消耗的血液。此外,月经不调与冲任失和息息相关。脾主统血,脾气充足则冲脉得固,冲脉为血海,冲脉血液充盛,月经就能正常排泄;肾精充沛则任脉得通,津血就可顺畅输入任脉以供月经妊养之需。
艾灸取穴
主穴:关元穴、三阴交穴、地机穴、至阴穴;
配穴:气海穴、足三里穴、脾俞穴。
备注
本文主要讨论痛经的艾灸辨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腺肌症)虽症状与痛经相同,但因其治病机理不同,因在亚太地区此配穴完全不同,请勿混淆。
邢台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西安白癜风治疗费用
晋城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