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六成医生阻子女学医拳
发布时间:2020-04-28 10:14:16
视察动机:医生治病救人的职业使命本应让这个职业备受尊重。但事实上,医生的职业光环正在日渐消逝。 医生这行有多辛苦,从小我就耳闻目睹,真的不愿意自己再去尝试。 虽然父亲是某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但是今年刚刚高考结束的 (化名)却没有按照父母希望的报考医学院校,坚定地直奔自己喜欢的国际贸易专业。调查显示,很多医生明确表示不愿意让子女再学医。北京青年报调查发现,职业荣誉感降低、收入与付出严重不符、工作中存在人身风险等现实问题让一些医生 寒了心 。
北京青年报在调查中发现,目前 医二代 放弃学医的情况已不是少数。根据医务专业站 丁香园 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的医生明确表示会阻挠子女继续从事医务行业,乃至部分医生自己已萌发退意。北青报在访问了北京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几所医学类院校后发现,目前的医科学生中,父母也是医生的已凤毛麟角,即便是那些选择了从医的 医二代 ,在选择职业时也大多收到过来自父母的阻止。
调查
近六成医生力阻子女学医
医生作为治病救人的崇高职业,以往在人们心目中代表着社会地位高、收入不菲,受人尊重。但是作为 白衣天使 ,医生对于自己的职业是如何评价的?日前,面向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等领域人士的专业性社会化络 丁香园 发起了一项对子女学医态度的社会调查,结果十分惊人。
向 860名医务工作者发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8.0%的受访者会力阻自己或亲友的子女报考医学院校,仅 .0%的受访者建议自己或亲友的子女学医,其余 6.2%持中立态度,遵循自己子女的意愿。而尽管目前从医人员在曾经的高考中都是成绩优等的 佼佼者 ,然而在从医多年后,他们也似乎对自己的职位有些 后悔 。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能够重来一次,唯一10%的人会选择仍然学医,而其余的人则被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专业吸引。
四个临床班 医二代 不到一成
近日,北青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选取了四个本科班级,对班级中学生父母职业是医生的比例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四个班级共155名学生中,父母是医生的只有15人,仅占9.68%。而这些想要成为父母同行的学医的学生中,也有三分之一遇到过来自父母的 职业劝阻 。
在调查的四个班级中,三个是临床医学专业,一个是预防医学专业。四个班级的人数都是三四十人,但每一个班的学生中父母是医生的都是个位数 最多的一个班上40名学生,有9人父母是医生;其他三个班上都只有两人父母是医生。平均计算下来,四个班级共155名学生中,父母是医生的有15人,占到9.68%。北青报了解到,在15名父母是医生的学生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在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乃至现在依然有来自父母的劝阻。 刘洋 雷嘉 实习 郑婷婷 李京泽 贾媛媛
探因
工作强度过大已成为医生普遍状态
医学专业学生为何罕见 医二代 呢?调查发现,原因无外乎三条。首先,当下医患纠纷愈来愈多,医生的职业环境不好。其次,医生这个职业工作强度很大,但基层医生普遍收入微薄,相对医生的付出,包括漫长而艰苦的学生生涯和住院医生生涯,这个职业得不到相对应的价值体现。最后,遇到父母劝阻最多的是女生,原因除了职业的辛苦和风险,父母还考虑到医院工作对健康的影响较大,在个别方面女医生的竞争力会弱于男医生。
进入暑期,儿童医院再次迎来了接诊高峰,几乎所有科室的医护人员都取消了休假,打起精神,以最好的精神状态为前来救治的小患者和他们的父母消除痛苦。连续5六个小时的出诊,一百人左右的接诊量,常常是几个小时不喝一口水、去不了一次厕所。在采访中,很多三甲医院的医生都表示,对高负荷的工作量已习以为常, 连轴转 是医生的普遍工作状态。
儿童医院某科室主任李静(化名)的女儿,两年后即将面临高考专业的选择,尽管从医环境辛苦,她依然认为,医学是所有学科中对从业者要求最高的,因此如果女儿学医,最少证明了她的出色。 要有精湛的医术、能承当压力、有耐心、有上进心,所以这行的从业者一定是优中选优。 但同时她也承认,并不是所有人都合适学医,即便勉强学了医,也未必能够顺利 毕业 。 医生已成为一个 无条件奉献 的行业。 李主任告诉,她每天从清晨查房开始,以后回到门诊开始为患儿接诊, 孩子病了家长都着急,一个接一个地看病人,中间上趟厕所都要一路跑,不然患者就已在诊室外扎堆了。除了门诊,还会安排医生值夜班,常常是一天下来精疲力竭,有时候忙得都不想吃饭了。
医患矛盾和收入现状让医生不愿 再苦孩子
某三甲医院的医患关系科主任吴燕在女儿高考前明确地表示不支持女儿学医。在医患关系科室工作,吴燕平常的工作中处理的大多都是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面对一些患者的不理解,吴燕觉得这个行业 危险极了 。
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辛苦,但医生这一行如今的从业环境实在不安全,我担心女儿在工作中会缺少安全感。 由于女儿今年高考,吴燕和其他几位医院同事交换了报考心得,她发现,在十位今年家有考生的医院同事里,竟没有一家的孩子选择医科专业。 有的孩子学文,有的孩子看到近几年频频发生的伤医事件,天天为父母提心吊胆,自己压根不敢报。
实际上,吴燕对孩子的择业立场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 丁香园 所做的调查中,力阻子女学医的医护人员最主要的顾虑一项,近四成人选择了 医疗环境不安全 ,此外, 医疗人员不为患者所尊重 、 工作强度大 、 收入较低 等因素也排在前列。
除了不安全,目前医生的收入确实与付出不成正比。 一名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告知北青报,自己的孩子在学医与不学医之间思考了很久,最终选择了报考中医。 中医一般不上夜班,纠纷也少。不过我提醒孩子,如果你希望得到一份满意的收入,从医绝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个案
记忆里老爸就没陪我过过一个暑假
忙,一年到头也很难坐下来一起吃个饭。 在目前正在美国学习艺术的熊超眼中,在部队医院担任副院长的父亲几近是为了工作放弃了与自己相处的全部时间。 不但家长会没有去开过两次,寒暑假更是没带我出去旅游过一次,连我过生日,如果他值班,也很难按时回来陪我。
熊超告知北青报,高考时很多人暗示他,因为父亲的关系,将来他的就业应该会 一帆风顺 ,如果选择学医,父亲多年积累下的资源和人脉在他身上都可以发挥出很大的 价值 。然而,熊超坚决放弃了这些潜伏的 资源 ,选择出国学习艺术。 我不希望将来我有了孩子,也要忙碌得没有时间陪他。
与熊超的看法相同,在采访中,一位副主任医师正在申请调动到行政部门工作。 小时候孩子依赖性很强,但我正在主治医生的位置,是最忙的角色。现在他上高中了,我的工作相对有些空间,但他已经对这个行业很抵触了,有了阴影。
我也有子女,为何七八月时我不能休假带孩子出去旅行? 近日,一名临床医生通过12 20卫生向儿童医院发来投诉,当投诉被转到院长处等待回复时,院长也颇感无奈: 作为医生,既然选择了这样一个救死扶伤的行业,就应该对患者的救助责无旁贷。 虽然一样作为父母,可以理解这位医生的苦衷,但是院长只能选择回复: 作为医生,只能为了救治更多的孩子,而放弃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 刘洋
现状
医学专业招生仍保持安稳
虽然 医二代 不愿学医,在高招录取中,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仍然相对较高。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招办王老师告诉北青报,尽管这几年社会上总是流传学医就业环境不好的说法,但北医的生源和招生情况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高考考生的排名情况来看,北医录取的学生在京多排名1600名之前、在海淀区800名之前,这几年都比较稳定。
最受欢迎的仍然是临床医学专业。 王老师说。今年,北医除招收本博连读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医学也恢复招生。北医还有两个专业在本科2批招生,录取分数线今年高达6 2分,超越了1本线82分,由于生源质量较好,今年北医的二批次还进行了适当的扩招。
当医生没什么不好,不仅越老越吃香,万一家人有个不舒服,还能帮得上忙。 在填报志愿中,一名今年高考的考生对学医的前景十分乐观。 董鑫
声音
学医是 屌丝逆袭 的最好途径
其貌不扬,口才一般,家境普通,没有背景,这样的条件在社会上想要谋求一份好工作有多难?但在医科,只要你够努力够勤奋,业务水平够好,没有人会瞧不起你。
在采访中,一位目前正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的医学研究生赵平告诉北青报,在非 医二代 背景的同窗中,大家常常开玩笑说,学医是目前的社会环境下 屌丝逆袭 的最好途径,作为精英教育的专业,可以不依赖家庭的背景和资源,改变自己的命运。
依靠高考时出色的成绩和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赵平如今已在科研和临床实习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得到了 师傅 们的一致认可。 别人4年毕业,学医要学八年,乃至更长,不停地考试,但坚持下去,可以换得体面的工作、使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不错的收入,很值得。
在赵平学医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动摇。本科毕业后,一些不愿坚持的同学选择了药品及医疗器械的企业,当起了 医药代表 ,如果得到将一种常用药卖进三甲医院的机会,收入十分令人妒忌。 三年住院医轮转时,我们一些同学一个月只有两三千的工资,但做了医药代表的同学,一个月赚个三五万也是常事。 但是,赵平明白,比起医药代表这类朝不保夕的工作,医术的精深和医学的研究能够带给自己更长久的生命力。 那些做医药代表的同学常常开玩笑说,今后需要长时间抱我们的大腿,就算我的科室跟他的药没有关系,我的人脉对他也总会有用。 刘洋
肝不适的几大原因北京前海医院医生
石家庄九州医院口碑怎么样
- 上一页:楼盘汇西二环EOD花园生态办公墅融汇国柔软
- 下一页: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拳